前言
文本是对我发布在知乎上的《中文互联网是否已经走向死亡?》的回答的搬运和重新整理。由于该回答被迅速限流,我决定将其发布在博客。
我将在本文提及一些现状,用知乎举例子。我先提前说出观点:我不认为中文互联网已死,但在死亡的路上。
屏蔽外部搜索
知乎在之前屏蔽过 Bing 和 Google 搜索,就给俩国内搜索留口子(百度和搜狗)。后来不知为何又放开了。那时候还有个提问:《如何看待知乎禁止必应和谷歌搜索、抓取其内容?》,大部分用户都在喷:
如果你往下多翻一些回答,会看到非常滑稽的一幕:有个自称知乎股东的用户表示支持,反过来喷这些用户啥也不是。这里我建议知乎股东们再给点压力,让知乎保持屏蔽不要开放:)
这件曾经发生过的事的相关动态还被知乎给「限制搜索」了,成了不可提及的黑历史:
通常我们不会将一个公司当作「一个人」看待,但知乎这个公司十分的“个人化”,做事很“情绪化”。有强烈的屏蔽平台不利言论的倾向,但不敢直接删除(可能是怕引起更大的关注)。他们会以限流、限制搜索、隐藏动态、部分可见等方式来处理。
类似的,我在知乎基本上只要提到有关知乎机制、现状的内容,都会被屏蔽、限流。例如本文搬运前的回答,直接在「关注」动态中隐藏了。
互联网和平台封闭
知乎悬崖勒马了,最终没有走向封闭。我很好奇知乎现在的外部流量如何?我个人感觉在 Google 搜索中知乎的权重相比之前是严重下降的。Bing 我用得少,但 Bing 的使用率在国内是非常高的。别说庞大如知乎了我自己的网站 Bing 的流量从来都是首位,一个月就会带来数万独立访客。
外部流量锐减,再加上推流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很多东西在知乎上发出来就和扔在某个不知名角落的死物一样。完全无人问津。
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是很少存在这样的死物的。就我的这个博客随便发什么冷门的东西,往前看一年,流量几乎都是不会中断的。是长期有效的,真正意义上属于互联网的一部分。而现在的国内互联网平台各自圈地,互相屏蔽,已经不属于严格意义上互联网的一部分了。
表示支持
虽然我谴责国内的互联网社区封闭,但我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持它们画地为牢的。因为垃圾(或者说负价值)内容太多了。这些高产的负价值内容对互联网的打击是很大的。想象一下,你查个资料发现 10 个结果有 9 个是营销号、AI、内容农场制造的垃圾,你是什么感受?所以它们各自圈地,自娱自乐,不污染互联网,不是很好吗?不过即便是如此,现在的搜索污染也已经相当严重了。(所以你需要这个)
对用户的侵害
互联网公司出于商业利益,各自圈地,霸王条款随意二次三次利用用户的内容,屏蔽外部然后高价出售用户的内容。这无论如何对用户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但让我感到惊奇也是这部分中的极个别人。前几天我吐槽知乎流量背后可能存在技术问题,一个关注量都不过百的人对我发表“教育式”言论。甚至还有分析我心理的,说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脑回路也是令我震惊。
我为了验证知乎流量背后的一些机制,曾经用过十几个流量加速包,创造了一个上百“喜欢”却无人问津回答:知乎为什么会限流?。从而推断出知乎用机器人伪造流量的机制:知乎平台的虚拟帐号,虚假热度及流量伪造研究。
却居然被这所谓“高关注”用户教育和分析心理,着实把我逗乐了。
结束语
回到开头,我为什么不认同有人说中文互联网已经死了?可以去看看十年之约和萌国备案,搭建过独立网站分享内容的人起码也有上万了。只要这些人存在,中文互联网不能说死了。但如同知乎这样,以及比知乎更加封闭得多的平台大量存在。说正在走向死亡,这也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