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列出中華民國的主要節日與歲時,包括放假和不放假的國定紀念日與節日,以及常見的傳統節日。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實施。200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公私立各級學校實行「週休二日」,即每週六、日放假,每週六、日屬於國定假日。2006年中秋節假期以來,節假日如遇到週二、四等,還會採取中間上班日(週一、五)調整放假,形成至少4天連續的「彈性假期」(但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2015年起,對公部門實施節假日與週末重疊則補假的新假期制度:若與星期六重疊,則星期五補假一天;若與星期日重疊,下星期一即補假一天。私人事業單位自2016年1月1日起亦將全面實施勞工「週休二日」,自此全面實施「週休二日」。
2015年12月31日之前,臺灣適用「雙週84工時」的勞工,放假規定大致與1998年到2001年的「隔週週休二日制」放假規定相同,不過也有與勞工約定比照公部門休假的私人事業單位。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雙週84小時的工時上限改為單週40小時,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法案三讀通過後,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此修正案不包括《勞動基準法》第八十四條之一的彈性工時勞工。
2019年,行政院為考量分散春節輸運,核定於2020年起,除夕前一日(即小年夜)也調整放假,但另擇一星期六補班、補課,自此春節假期將至少長達7天。
近年來節日法制化呼聲四起,2025年5月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國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黨團共同提出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於5月28日公布實施。原本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於2025年6月6日廢止。
國定假日與節日列表[编辑]
中華民國的國定假日與節日,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實行。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得由行政院所屬中央各業務主管機關調移並公告之。除此之外,中華民國實行「週休二日」,即每週六、日放假,有時尚有「彈性放假」的情形出現。例如放假日遇到星期六與星期日時,補假一天
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第3條紀念日之名稱及日期、第 7 條紀念日,各機關應懸掛國旗,
因10月有中華民國國慶日和台灣光復節這兩個與中華民國密切相關的紀念日,故當月亦俗稱為「光輝十月」[1]。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定的國定紀念日與節日
名稱
日期
由來
節日性質
放假日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
1月1日
紀念1912年同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成立,亦為「新曆元旦」(公曆/陽曆新年)並舉行紀念活動。
紀念日
放假
小年夜
農曆臘月最後二日
漢族傳統民俗,於農曆新年前二日
民俗節日
放假
農曆除夕
農曆臘月最後一日
漢族傳統民俗,於農曆新年前一日守歲、辭年。
民俗節日
放假
春節/道教節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道教節僅限正月初一)
漢族民俗節日,舊時元旦,農曆/陰曆新年。
民俗節日
從初一開始放假至初三。
元宵節
農曆 正月十五
每年首次月圓,道教亦稱上元節,舉行祈福儀式。人們會張燈結綵慶祝,國內則有各地燈會、平溪天燈、苗栗𪹚龍、鹽水蜂炮、台東炸寒單等知名慶典
民俗節日
不放假
消防節
1月19日
民國 84 年內政部 消防署成立,同年 12 月 1 日內政部核定每年 的 1 月 19 日為「消防節」,將每年的 1 月定 為防災月,並自隔年起生效,每年到了這時節, 各地消防局會舉辦擴大防火宣導,藉以加強民 眾的防災意識。
節日
消防人員依主管機關規定放假。
農民節
定於立春日
民國三十(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二日,當時國民政府農林部在戰時首都重慶,舉行第一次全國農林行政會議。出席代表一致認為中國以農立國,應規定節日讓農民紀念慶祝同時舉辦各種競賽頒獎,鼓勵農業改進,當經決議,定每年立春日(國曆二月四日前後)為農民節,呈奉行政院核定公布。
節日
不放假
和平紀念日
2月28日
1997年起,為悼念1947年之二二八事件,全國各機關並降半旗,以示哀悼並舉行紀念活動。
紀念日
放假
婦女節
3月8日
引進國際節日,紀念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之貢獻,亦藉以反思性別議題。
節日
不放假
國父逝世紀念日
3月12日
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逝世,因同為植樹節,故以藉此提倡林木保育。
紀念日
不放假
反侵略日
3月14日
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制訂的《反分裂國家法》,警惕其對中華民國政權之威脅
紀念日
不放假
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
3月29日
1998年起,為紀念黃花崗起義而立定,同為青年節、舉行中樞春祭國殤。
紀念日、節日
不放假
兒童節/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
4月4日
1931年中華慈幼協濟會呈請政府部門及響應1925年日內瓦會議通過之《兒童權利宣言》。曾易動為未放假之節日,2011年起再度回復放假。
節日
放假
民族掃墓節
農曆清明
漢族民俗節日。依節氣清明之陽曆日期為準,通常落在4月4日(兒童節)或4月5日。
民俗節日
放假
國際醫師節
3月30日
節日
不放假
言論自由日
4月7日
時任臺南市市長賴清德於2012年宣佈訂立4月7日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週刊創辦人與民主鬥士鄭南榕在1989年同日,為追求言論自由而自焚逝世,及其犧牲奉獻的殉道精神。2013年,高雄市、宜蘭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等共六個直轄市與縣都宣布4月7日為各該縣市的「言論自由日」。2016年12月22日,行政院宣布訂定言論自由日為國定紀念日,並於2025年5月28日總統令制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納入全國紀念日之一[2]。紀念黨外政治運動者鄭南榕為追求言論自由而拒捕自焚的精神。
紀念日
不放假
勞動節
5月1日
紀念勞工對社會與經濟的之貢獻。
節日
放假
國際護師節
5月12日
紀念近代護理學和護理教育的創始人南丁格爾而訂定的。
節日
不放假
母親節
5月第二個星期日
紀念女性生育者、養育者之恩情與貢獻。
節日
同為例假日。
佛陀誕辰紀念日
農曆四月初八
紀念釋迦牟尼誕辰,亦稱「浴佛節」。
宗教節日
不放假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
漢族民俗節日,驅除瘟疫、紀念楚國詩人屈原逝世。
民俗節日
放假
中元節(盂蘭盆節)
農曆 七月十五
道教稱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雖各有典故但皆會設祭壇「普渡」孤魂野鬼或惡鬼(餓鬼),使祂們的罪孽或痛苦能減輕一點。事實上整個農曆 七月皆有人設案普渡。國內較有名者如「基隆中元祭」以及雲林的「虎尾中元祭」
民俗節日
不放假
環境日
6月5日
世界環境日(JME - Journée Mondiale de l'Environnement; WED - World Environment Day)定於每年的6月5日,是聯合國鼓勵全球居民提高環保意識和採取環保行動的主要力量。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於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通過了將每年的6月5日作為「世界環境日」的建議,於1974年首次舉辦。如今,世界環境日已經成為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利益相關者積極採取環保行動的重要平台。世界環境日還作為「人類的節日」,呼籲民眾採取積極的環保行動,以集小溪而成江海的力量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
節日
不放假
國家海洋日
6月8日
世界海洋日是定在每年的6月8日。1992年,該節日的構想由加拿大國際海洋發展中心(ICOD)和加拿大海洋研究所(OIC)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首次提出。世界海洋日原先並非聯合國的官方紀念日,但2008年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至2009年聯合國首次慶祝世界海洋日。該節日旨在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並鼓勵公眾參與保護海洋和可持續管理海洋資源。
節日
不放假
警察節(英语:Police Day)
6月15日
紀念1953年同日,《警察法》頒佈施行[3][4]。
紀念日
警察人員依主管機關規定放假 。
原住民抵抗日
6月26日
1895年10月31日是原住民族的歷史傷痛日,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發佈了「日令第26號」,強行沒收原住民土地,讓許多族人流離失所。雖然戰後這個命令被廢止,但土地至今並未完全歸還,這也是「還我土地」運動的根源。因此,透過立法將這一天定為「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紀念日」。1914年6月26日,太魯閣族成功擊退日軍,這是抗爭精神的象徵,透過立法定為「原住民族抵抗日」
紀念日
不放假
漁民節
7月1日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一直是我國蓬勃發展的產業,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為了感念漁民對我國漁業的貢獻及付出,台灣省漁會於民國48年11月25日,在臺中市舉行的第四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時專案提出,並選定漁業法公布施行的7月1日為漁民節,獲得一致通過。而省漁會依據大會決議,在民國48年12月19日呈報請台灣省政府轉請內政部核定,民國49年4月12日由內政部同意每年7月1日為漁民節,至此,漁民多年企望的漁民節,終於確定,所以民國49年7月1日為我國首次漁民節。由於各地漁民考量漁捕季節、天候及配合民俗節慶,多於六月至九月間擇期慶祝。
節日
不放假
解嚴紀念日
7月15日
紀念1987年同日,蔣經國解除長達38年之臺灣省戒嚴令
紀念日
不放假
原住民族日
8月1日
源自1994年同日,中華民國將台灣原住民族從山胞正名為「原住民」,藉以紀念政府對其地位之肯認與感念其貢獻。
節日
不放假
父親節
8月8日
紀念男性生育者、養育者之恩情與貢獻。
節日
不放假
終戰紀念日
8月15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英語:Victory over Japan Day,一般簡稱「V-J Da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日本投降從而實際上戰爭結束的日期及其後每年的紀念日。由於戰事在各國終止的日期不等,此日在各國也有不同的紀念日期。美東戰時日光時間(UTC-4)1945年8月14日凌晨,美國接獲日本向《波茨坦公告》各國傳遞了投降的決定,當日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向全國宣佈了這一消息;美國羅德島州的「勝利日」(8月第2個星期一),即紀念8月14日。日本時間8月15日正午,日本昭和天皇向全國廣播了《終戰詔書》;同日重慶時間上午10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特級上將發表了《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日本的「終戰日」即在每年8月15日紀念。
紀念日
不放假
祖父母節
8月第四個星期日
為感念祖父母之恩情與貢獻,於2010年8月29日第一次舉辦,並從2011年訂定之。
節日
同為例假日。
八二三紀念日(8月23日)
8月23日
紀念八二三砲戰
紀念日
不放假
軍人節
9月3日
紀念1945年對日八年抗戰勝利,中樞秋祭國殤。
節日
軍人依國防部規定放假。
國民體育日
9月9日
節日
不放假
國家防災日
9月21日
紀念日
不放假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
漢族民俗節日,闔家團聚(團圓)之日。
民俗節日
放假
教師節/孔子誕辰紀念日
9月28日
為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誕辰,故於1998年立定,並藉以感念教師之貢獻。並舉行紀念活動。
節日
放假
中華民國國慶日
10月10日
紀念1911年同日,發起武昌起義並舉行紀念活動。。
紀念日
放假
聯合國日
10月24日
紀念1945年同日,聯合國憲章實施。
紀念日
不放假
臺灣光復節
10月25日
台灣經歷了日本統治五十年之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10月25日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認為其接手統治台灣之舉是「收回」台灣,故於民國35年10月18日,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立定此節日以紀念之。
節日
放假
重陽節
農曆 九月初九
九為至陽之數,九九故名重陽。為民俗上重要的祭祖及敬老日
民俗節日
不放假
海巡節
11月8日
節日
海巡人員依海洋委員會規定放假。
國父誕辰紀念日/中華文化復興節
11月12日
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誕辰,故於2001年立定之,並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紀念日、節日
不放假
身心障礙日
12月3日
節日
不放假
人權日
12月10日
節日
不放假
移民日
12月18日
節日
不放假
行憲紀念日
12月25日
紀念1947年同日中華民國憲法正式實施,並於2001年立定之。
紀念日
放假
全國客家日
12月28日
紀念1988年客家知識份子發起的還我母語運動,於2022年訂定為全國客家日。
紀念日
不放假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原住民委員會公告
2010年起各該原住民族放假日期,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及徵詢各該原住民族部落意見後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
民俗節日
由原住民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傳統歲時參考[编辑]
在法律制定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內有,在民間尚有一些傳統的歲時祭儀日。此外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各該原住民族放假日期,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及徵詢各該原住民族部落意見後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
主条目:臺灣佛教、道教、台灣基督教新教、臺灣天主教、儒教和臺灣民間信仰
傳統歲時
名稱
日期
簡介
節日性質
新正
農曆 正月初一
農曆新年元旦、元始天尊聖誕、國定道教節
漢族傳統節日。
天公生
農曆 正月初九
傳說中道教中玉皇大帝的誕辰。這天全國各地天公廟、玉皇大帝廟會舉辦盛大慶典,亦有人會在此日或初一的清晨,至玉帝廟爭搶頭香
宗教節日、漢族傳統節日。
聖貝祭
2月20日至3月10日
拉阿魯哇族傳統祭典
拉阿魯哇族民俗節日,各該部落族人放假。
戰祭
2月1日至4月30日
鄒族傳統祭典
鄒族民俗節日,各該部落族人放假。
媽祖生(媽祖聖誕)
農曆 三月廿三
根據傳說此日為媽祖誕辰之日,亦有十八日或十九日之說,多為二十三日,在此日前後約一個月時間,全國各地媽祖廟皆相繼展開熱鬧的慶典,其中又以大甲大甲鎮瀾宮前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還有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以及白沙屯拱天宮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為三大遶境活動最為有名
宗教節日。
射耳祭
4月1日至5月31日
布農族傳統祭典,類似成人禮。
布農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祈雨祭(茂林區茂林里)
4月1日至4月30日
魯凱族傳統祭典。
魯凱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祈天祭
4月20日至5月18日為西元單數年舉辦
賽夏族傳統祭典。
賽夏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收穫祭
5月1日至6月30日
雅美族傳統祭典。
雅美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小米祭
7月1日至8月31日
魯凱族傳統祭典。
魯凱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黑米祭(茂林區多納里)
7月1日至8月31日
魯凱族傳統祭典。
魯凱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小米收穫祭
7月1日至8月31日
鄒族傳統祭典。
鄒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豐年祭 (噶瑪蘭族)
7月10日至8月31日
噶瑪蘭族傳統祭典。
噶瑪蘭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七夕
農曆 七月初七
七娘媽誕辰,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在台南、鹿港還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
漢族傳統節日。
全國義民祭(義民節)
農曆 七月二十
客家人傳統祭典,在新竹縣新埔鎮褒忠義民廟舉行,由新竹縣、桃園市(一部份)的村里輪值祭祀(15年才會輪一次)
客家漢族宗教節日。
豐年祭 (阿美族)
7月1日至9月30日
阿美族傳統祭典,為感謝五穀豐收等。
阿美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收穫祭 (排灣族)
7月1日至9月15日
排灣族傳統祭典,為感謝五穀豐收等。
排灣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感恩祭 (泰雅族)
7月1日至8月31日
泰雅族傳統祭典。
泰雅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豐年祭 (噶瑪蘭族)
7月10日至8月31日
噶瑪蘭族傳統祭典。
噶瑪蘭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豐年祭 (撒奇萊雅族)
8月1日至9月30日
撒奇萊雅族傳統祭典。
撒奇萊雅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感恩祭 (太魯閣族)
9月1日至10月31日
太魯閣族傳統祭典。
太魯閣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祖靈祭
9月14日至10月14日
邵族傳統祭典。
邵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火神祭
10月1日至10月15日
撒奇萊雅族傳統祭典
撒奇萊雅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勇士祭(茂林區萬山里)
10月1日至10月31日
魯凱族傳統祭典。
魯凱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米貢祭(卡那卡那富族)
10月1日至10月31日
卡那卡那富族傳統祭典。
卡那卡那富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米貢祭
10月間
鄒族傳統祭典
鄒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下元節
農曆 十月十五
為道教水官大帝聖誕,道教廟宇會在此節慶舉行平安清醮
宗教節日。
矮靈祭
10月1日至11月30日為西元雙數年舉辦
賽夏族傳統祭典,安撫傳說中遭先祖害死的矮人亡靈。
賽夏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祈天祭
4月1日至4月30日
賽夏族傳統祭典
賽夏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太祖夜祭
農曆 十月廿五
西拉雅族傳統祭典,祭祀公廨中的祖靈信仰——阿立祖,以台南大社與高雄甲仙小林里較為知名。
西拉雅族民俗節日,各該部落族人放假。
播種祭
12月20日至隔年2月28日
泰雅族傳統祭典
泰雅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為全年夜晚最長之日,在當日要祭祖,並以團聚吃湯圓過節。
漢族傳統節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基督宗教慶祝耶稣基督降誕的節日,通常於12月起便展開系列活動,天主教於聖誕節前夕會舉行子夜彌撒,而新教等其他教派,亦於聖誕節左右之周末期間舉行聖誕感恩禮拜,亦有教派未參與此節日。
宗教節日。因與行憲紀念日同日,放假一日。
年祭
12月15日至隔年1月5日
卑南族傳統祭典。
卑南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收穫節祭 (賽德克族)
11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
賽德克族傳統祭典。
賽德克族民俗節日,依其族別歲時祭儀擇定三日放假。
其他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日[编辑]
節日,各機關、團體及學校得依其性質,舉行紀念、慶祝或民俗等相關活動。:[5][6]
其他節日
名稱
日期
由來
節日性質
放假日
獸醫師節
1月6日
節日
不放假
司法節
1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醫事檢驗師節
1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藥師節
1月15日
節日
不放假
自由日
1月23日
節日
不放假
戲劇節
2月15日
節日
不放假
炬光節
2月19日
節日
不放假
營養師節
2月22日
節日
不放假
兵役節
3月1日
節日
不放假
童軍節
3月5日
1926年同日通過創辦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後於1935年議決將此日立為童軍節。
節日
不放假
藥劑生節
3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國醫節
3月17日
節日
不放假
郵政節
3月20日
節日
不放假
氣象節
3月21日
節日
不放假
驗光師節
3月23日
節日
不放假
美術節
3月25日
1940年5月中華美術學會第一屆美術年會申請,1943年10月核定。紀念1946年同日上海美術協會成立,亦紀念1947年同日畫家陳澄波遭處決。
紀念日
不放假
主計節
4月1日
紀念1931年同日,國民政府主計處(現今的行政院主計總處)成立。
紀念日
不放假
社會工作日
4月2日
節日
不放假
音樂節
4月5日
節日
不放假
衛生節
4月7日
節日
不放假
性別平等教育日
4月20日
節日
不放假
專利師節
4月26日
節日
不放假
工殤日
4月28日
節日
不放假
文藝節/牙醫師節
5月4日
節日
不放假
舞蹈節/助產師節
5月5日
節日
不放假
兒童安全日/臨床心理師節
5月15日
節日
不放假
白色恐怖記憶日
5月19日
節日
不放假
記帳士節/記帳及報稅代理人節
6月2日
節日
不放假
禁菸節
6月3日
節日
不放假
工程師節/水利節/法醫師節
6月6日
節日
不放假
鐵路節
6月9日
節日
不放假
公共服務日
6月23日
考試院與行政院於2012年聯手啟動設立此日為中華民國公共服務日(英语:UN Public Service Day),傳達公共服務「積極、關懷、熱忱、奉獻」之核心價值。
紀念日
不放假
會計師節
6月30日
節日
不放假
公路節/稅務節/戶政日
7月1日
節日
不放假
合作節
7月第一個星期六
節日
不放假
航海節
7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房仲日
8月20日
節日
不放假
鄭成功誕辰紀念日
8月27日
紀念日
不放假
記者節
9月1日
節日
不放假
全民國防教育日
9月3日
節日
不放假
物理治療師節
9月8日
節日
不放假
公證人節
10月2日
節日
不放假
臺灣女孩日
10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廚師節
10月20日
節日
不放假
中華民國華僑節
10月21日
紀念海外華僑、華人爲中華民國民主革命的貢獻。
紀念日
不放假
清潔隊員節
10月25日
節日
不放假
職能治療師節
10月27日
節日
不放假
榮民節
10月31日
節日
不放假
商人節
11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醫事放射師節
11月8日
節日
不放假
工業節/地政節/全民健走日
11月11日
節日
不放假
醫師節
11月12日
節日
不放假
防空節
11月21日
節日
不放假
呼吸治療師節
12月21日
節日
不放假
建築師節
12月27日
節日
不放假
電信節
12月28日
節日
不放假
全國保全日
12月30日
節日
不放假
觀光節
農曆正月十五
節日
不放假
詩人節
農曆五月初五
節日
不放假
老人節
農曆九月初九
節日
不放假
國軍紀念節日[编辑]
國軍紀念節日
名稱
日期
由來
節日性質
放假日
聯勤節
4月1日
紀念1950年同日,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現今的陸軍後勤指揮部)在臺灣重新成立。
紀念日
不放假
陸軍節(英语:Army Day)
7月7日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八年抗戰開始。
紀念日
不放假
空軍節(英语:Air Force Day)
8月14日
紀念1937年淞滬会戰時,中華民國空軍於筧橋空戰中勝利。
紀念日
不放假
海軍節
9月2日
紀念1958年九二海戰時,中華民國海軍以1比13的懸殊兵力以寡擊眾大獲全勝。
紀念日
不放假
憲兵節
12月12日
紀念1936年西安事變時,中華民國憲兵為保護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而捨身殉國。
紀念日
不放假
縣市紀念日[编辑]
2014年3月13日,臺南市政府為紀念於228事件中遭政府槍決殺害的律師湯德章,訂其槍決身亡日為「台南市正義與勇氣紀念日」。
已廢止節日[编辑]
廢止節日
名稱
日期
由來
節日性質
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
農曆清明,即4月4日或4月5日
前總統蔣中正1975年4月5日清明節當天逝世。
紀念日,放假。
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
10月31日
原為前總統蔣中正生日,但依據《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3條第1項規定,蔣公誕辰紀念日為《勞動基準法》第37條規定應放假之紀念日之一。直到2016年12月6日始修正廢止。
紀念日,放假。
參考文獻[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
^ 楊濡嘉. 高雄市規畫營造光輝十月 雙十節光復節全面迎僑胞. 聯合報. 2019-07-18 [2020-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中文(臺灣)).
^ 《言論自由日 - 噤聲的日常 -》DM -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
^ 邢泰釗. 葉建華、黃明凱、蘇德昌、王子建 , 编. 專訪前警政署長孔令晟先生 (pdf). 臺灣高等檢察署 (中文(臺灣)).
^ 沈國楨. 記第一屆警察節盛況往事. 警聲雜誌月刊. 中華民國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總會. 民國102年8月 [202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中文(臺灣)). |volume=被忽略 (帮助);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依據2025年5月28日《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第5條:「二十八、其他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日。」
^ 《中華民國國民曆》.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外部連結[编辑]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
參見[编辑]
兩岸四地節假日列表
公历日期列表
查论编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法定紀念日及節日國曆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月1日)
消防節*(1月19日)
和平紀念日*(2月28日)
婦女節(3月8日)
國父逝世紀念日/植樹節(3月12日)
反侵略日(3月14日)
民族平等紀念日(3月21日)
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3月29日)
國際醫師節(3月30日)
兒童節*(4月4日)
言論自由日(4月7日)
勞動節*(5月1日)
國際護理師節(5月12日)
母亲节(5月第二個星期日)
環境日(6月5日)
國家海洋日(6月8日)
警察節*(6月15日)
原住民族抵抗日(6月26日)
漁民節(7月1日)
解嚴紀念日(7月15日)
原住民族日(8月1日)
父親節(8月8日)
終戰紀念日(8月15日)
八二三紀念日(8月23日)
祖父母節(8月第四個星期日)
軍人節*(9月3日)
國民體育日(9月9日)
國家防災日(9月21日)
孔子誕辰紀念日/教师节*(9月28日)
國慶日*(10月10日)
臺灣聯合國日(10月24日)
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10月25日)
海巡節*(11月8日)
國父誕辰紀念日/中華文化復興節(11月12日)
身心障礙者日(12月3日)
人權日(12月10日)
移民日(12月18日)
行憲紀念日*(12月25日)
全國客家日(12月28日)
農曆及其他
春節*/道教節(正月初一)
元宵節(正月十五)
農民節(立春)
清明節*(清明)
佛陀誕辰紀念日(四月初八)
端午節*(五月初五)
中元節(七月十五)
中秋節*(八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
除夕*(十二月末日)
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其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日國曆
獸醫師節(1月6日)
司法節(1月11日)
醫事檢驗師節(1月14日)
藥師節(1月15日)
自由日(1月23日)
戲劇節(2月15日)
炬光節(2月19日)
營養師節(2月22日)
兵役節(3月1日)
童子軍節(3月5日)
藥劑生節(3月11日)
國醫節(3月17日)
郵政節(3月20日)
氣象節(3月21日)
驗光師節(3月23日)
美術節(3月25日)
廣播電視節(3月26日)
主計節(4月1日)
社會工作日(4月2日)
音樂節(4月5日)
衛生節(4月7日)
性別平等教育日(4月20日)
專利師節(4月26日)
工殤日(4月28日)
文藝節/牙醫師節(5月4日)
舞蹈節/助產師節(5月5日)
兒童安全日/臨床心理師節(5月15日)
白色恐怖記憶日(5月19日)
記帳士節/記帳及報稅代理人節(6月2日)
禁煙節(6月3日)
工程師節/水利節/法醫師節(6月6日)
鐵路節(6月9日)
公共服務日(6月23日)
會計師節(6月30日)
公路節/稅務節/戶政日(7月1日)
合作節(7月第一個星期六)
航海節(7月11日)
房仲日(8月20日)
鄭成功誕辰紀念日(8月27日)
記者節(9月1日)
全民國防教育日(9月3日)
物理治療師節(9月8日)
公證人節(10月2日)
臺灣女孩日(10月11日)
廚師節(10月20日)
華僑節(10月21日)
清潔隊員節(10月25日)
職能治療師節(10月27日)
榮民節(10月31日)
商人節(11月1日)
醫事放射師節(11月8日)
工業節/地政節/全民健走日(11月11日)
醫師節(11月12日)
防空節(11月21日)
呼吸治療師節(12月21日)
建築師節(12月27日)
電信節(12月28日)
全國保全日(12月30日)
農曆
觀光節(正月十五)
詩人節(五月初五)
老人節(九月初九)
標註「*」者為假日
查论编中華民國主題中華民國綱要历史大陸時期(年表)
護國戰爭
郑家屯事件
張勳復辟
府院之争
護法運動
五四运动
北京政变
第二次直奉戰爭
广州商团事变
六一六事变
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
北伐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戰
南京十年
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外蒙古独立
國府遷台
台湾时期(年表)
反共抗俄
古寧頭戰役
西昌戰役
四大改造
縣市選舉
中美協防
雲南反共救國軍
救濟大陸災胞
白色恐怖
榮民退役
復校
金门炮战
中科院
反攻
中華文化復興
九年義務教育
臺灣奇蹟
中美斷交
退出聯合國
自強救國
黨外運動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在台灣
南向
裁軍
首次政黨輪替
去蔣化
是台灣
世貿
志願役
倒扁運動
二次政黨輪替
潛艦國造
課綱微調
太陽花學運
三次政黨輪替
台灣
轉型正義
新南向
萊豬
政治政府
北洋政府
护法军政府
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蔣中正政府 → 嚴家淦政府 → 蔣經國政府 → 李登輝政府 → 陳水扁政府 → 馬英九政府 → 蔡英文政府 → 賴清德政府
外交
外交史
中俄蒙协约
中日民四条约
开罗宣言
2758號決議
邦交国
外交部
駐外機構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两岸
臺灣問題
歷史
臺灣光復
臺海危機
開放兩岸探親
辜汪會談
飛彈危機
ECFA
服貿協議
馬習會
臺海現狀
疆域
區劃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軍旗
勳章
憲法
行憲
增修條文
憲法法庭
訴訟法
法律
審查制度
國民
身分證
護照
政党
列表经济
大陆时期经济
大陸時期鐵路
中央銀行
科技
臺灣經濟
台灣經濟史
黃金運臺
美援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農技援外
六期四年計畫
十大建設
勞動基準法
十二項建設
十四項建設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媒體
彩券
統一發票
货币
大陸時期
銀圓
法幣
金圓券
銀圓券
中储券
联银券
边币
粵毫
舊臺幣
东北券
藏币
四川藏洋
老滇票
台湾时期
新臺幣
新臺幣硬幣
海南銀行銀圓券
文化
教育
高等教育
國家考試
國語
新文學運動
國語運動
國語政策
國字標準字體
國寶
國樂
節日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人口
大陸時期
臺灣人口
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
國族認同
中國人
臺灣人
金門人
华人
原住民
新移民
宗教
悟善社
主徒会
非基督教运动
中國佛教會
中華民國道教會
中國回教協會
穆斯林叛乱
象征
稱號
國旗
國徽
國璽
國慶日
國歌
國旗歌
升旗
國花
國家元首
首都
分类
主题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區節日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賽普勒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蒙古
缅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尔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茲
中華民國(臺灣)
北賽普勒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