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小词(也可称之为打油诗)非常浅显易懂,笔者就不逐句翻译了。事情是这样的,苏轼来到黄州,身份是谪客,官职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虚衔,几乎没有俸禄,唯一的好处是,因为没有实权,所以比较闲。
黄州期间的苏轼非常穷,但身为吃货的他,无肉不欢,由于吃不起羊肉,便只能吃“价贱如泥土”的猪肉。在当时,富人是不肯吃猪肉的,而穷人呢,又不会烹饪猪肉。苏轼为了解馋,竟然自己琢磨出一种独特的烹调方法,做出的猪肉口感软糯,味道鲜美,这便是我们如今说的东坡肉。《猪肉颂》中的“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说的便是烹调东坡肉的核心要领。
感谢苏轼的黄州之旅,为我们贡献了好吃的东坡肉。
被贬惠州期间,苏轼爱上了荔枝,写下了《惠州一绝》。
苏轼被贬的第二站是惠州,即广东省岭南地区。宋朝时,岭南两广一带还是蛮荒之地,所以很多罪臣都被流放至此。其他官员被贬到岭南,感受的都是瘴气弥漫,气候不适,而苏轼却在此发现了心头挚爱——荔枝。
苏轼真是爱惨了荔枝,他写过很多关于荔枝的作品,比如,第一次吃荔枝,他便写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在诗文中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比如《新年五首》、《赠昙秀》、《和陶归园田居》、《食荔枝二首》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语文课本里的那首《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荔枝因苏轼的名篇一炮而红,热度持续了九百多年,至今未散。苏轼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如此深入人心的荔枝赞歌了。
除此之外,苏轼在惠州还发明了一道名菜——烤羊蝎子。(苏轼:请叫我“羊蝎子之父”!)
被贬惠州期间,苏轼仍然买不起羊肉,为了解馋,只能把剩下的羊脊骨买回家。羊脊骨虽然没肉,好在苏轼善于制作美食,在《与子由书》中,苏轼把烤羊蝎子的独家秘方传授给了弟弟苏辙,大概做法就是将羊脊骨煮熟,过了水,洒上酒,抹上盐,烤至微焦,肉虽然少,但是味道极美,有螃蟹的味道。
被贬儋州期间,苏轼迷上了生蚝,写下了《食蚝》。
苏轼被贬的第三站是儋州,即现在的海南岛。吃海鲜,自古以来都只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内陆人的苏轼,若不是拜被贬所赐,断然不会有如此口福。被贬儋州期间,苏轼吃海鲜算是吃美了,其中他最钟爱的便是生蚝,即牡蛎,我们大连人称之为“海蛎子”。
苏轼写了篇《食蚝》,内容非常简单: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 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不难看出,苏轼又发明出一种生蚝的新鲜吃法——肉与浆入与酒并煮。又一道美食横空出世!
据《清暑笔谈》记载,苏轼还曾特地写信给三儿子苏过说:“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大意就是,不要告诉朝中那些当官的儋州生蚝这么好吃,我怕他们都抢着被贬官来到此处,跟我抢夺这人间美味。苏轼此言,固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仍可见他对生蚝的喜爱。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三次被贬发明了三道菜,对苏轼而言,无论黄州、惠州还是儋州,有美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标准吃货无疑。
参考资料:《苏轼文集》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